English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

1999-04-14 来源:光明日报 王路江 我有话说

经历了几年的毕业生就业难,1999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总的来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提高,而数量减少,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医药、外语、师范等科类的大部分专业继续保持着较旺盛的需求形势,其他科类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逐年增加,从区域情况看,除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毕业生的供需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外,多数省市均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如北京市1999年有北京生源20572人,需求为21853人,上海生源有19913人,需求为3万多个。从行业情况看,信息产业、电力工业等少数行业需求较好,如信息产业部所属电子院校可分配大中专毕业生8千多人,而电子行业需求1万1千余人,其他行业需求形势大多不如往年。总体看,1999年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

近几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计,1999年新增就业人口比1998年增加23.27%,绝对数增加450万,劳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必然加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已从1994年的6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从1994年的70多万增加到120多万,而近几年需求却没有回升的趋势。

原有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接收能力降低。国务院机关及直属机构1999年人员分流50%,省级政府机构1999年即将分流,国家及省级机关1999年进人数量很少,事业单位面临三年内事业费减拨到位,以及接纳近两年机关分流人员的压力,毕业生的接收能力也很有限;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增加,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不会增长。新增长的就业点,由于资金制约,非公有经济增长缓慢,而且政策、措施尚不配套,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不会增长很快。

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一些地方为“保护”本地毕业生就业,出台一些限制省外生源进本地区就业的措施,有的甚至不允许回省的毕业生跨地市就业。目前,人事、劳动、户籍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尚不配套,一些单位需要毕业生,因为户口指标限制而不能录用,也影响毕业生就业。

根据今年的就业形势,各级主管部门应主动采取措施,挖掘就业潜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

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现今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力量,是智力资源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合理配置使用毕业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使毕业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今年每年一百万毕业生完全靠公有制单位安排恐怕有一定难度。面对毕业生就业难,我们的视野应更开阔一些,政策更灵活一些。要特别注意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工作结合起来,国有企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加大吸收毕业生的力度,做好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储备工作。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等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也要适应新形势,转变老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多吸纳毕业生。

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尤其是对较难安排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用人单位接收,有关部门应予放行,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尽快实现信息联网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最终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市场不规范,针对性差,以盈利为目的等,这些都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世界一些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发展趋势看,以学校为中介推荐毕业生就业也是主要潮流,因为,毕业生是初次就业,时间性强,群体性突出,任务繁重,不同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需要学校做大量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形成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除了目前已有的学校自办和校际联办市场外,应逐步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就业工作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部已于1998年12月15日开通了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短短几天的时间上网访问人数已达11000人次,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加快信息联网,尽快形成覆盖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今后,大量的基础性的信息交流工作将在网上运行,尽量减少大型的洽谈会,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朱镕基总理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再就业,关键要彻底摆脱各种陈腐择业观念的羁绊,必须破除只有到国有和集体单位才算就业的观念,破除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破除靠国家安排就业,端铁饭碗的观念。”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同样存在转变观念问题。

首先是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连续几年的毕业生就业难,虽然已使广大毕业生能够冷静地面对现实,一些毕业生已在求职的碰撞中逐步改变了择业观。但是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留恋所谓公职、干部身份,而局限在沿海地区、大城市、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范围内找工作。不及时调整,将会出现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近几年,每年出现一部分毕业生没单位,而一部分单位又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因此使就业渠道越来越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后,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毕业生应破除陈旧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择业观,逐步调整到位。

第二,有关部门要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利用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和艰苦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加大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舆论和其他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已到了攻坚阶段。各地方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依次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找一些高校进行试点,摸索出一套经验,推进面上的改革。教育部1999年开始,对原按照《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招收的高职生,和今年招收的新高职生,将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的制度,不再使用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并着手研究其他层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案。当然,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国家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次推进的原则,继续培育和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使毕业生充分就业。

(作者系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